新闻资讯
2022-09-15
关于加强新时代核科普工作的建议
习近平主席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国际承诺,是顺应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决策,将加快推进我国能源革命,促进经济社会清洁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核能作为清洁低碳能源,将在能源清洁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做好核科普宣传,营造友好舆论氛围,已经成为核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1 背景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核能作用凸显。气候变暖被国际公认为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国家和城市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习近平主席提出,“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峰,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核能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优质能源,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兑现减排承诺和清洁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必然选择。
公众沟通成为制约核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公众支持是决定核能项目能否落地的重要环节。较高的公众接受度能够使项目、政策的推进实施更加顺畅,而较低的公众接受度将导致不必要的麻烦与问题,影响项目的正常推进,甚至会导致项目的搁置与失败,还会引发社会矛盾与不稳定。
2 存在的问题
核科普效果欠佳。我国核科普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核科普工作不到位,公众对核能、核安全的认知和理解有待进一步提升。核科普相关单位科学、理性的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不足,对部分非科学、非理性的反核观点及言论缺乏有效应对, 影响了公众对核的接受度,甚至影响了政府决策。
核能发展的正当性缺少立法保护。新时期,尤其是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的核能企业社会舆情危机,国内已有多个核电项目、核燃料产业园、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因此被搁置、甚至取消。2013 年,广东省江门市拟建大型核燃料加工厂,因遭到周边市民激烈反对而取消项目。
涉核信息易向负面发酵。随着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微博、微信、自媒体的诞生,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些涉核不实信息错误和夸张式的展现诱发了公众的恐惧与对核能的反对,阻碍了核能产业发展。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多种版本的谣言相继传播,多地出现了疯狂抢盐事件,带来了极大的社会不稳定隐患;“日本宫城县惊现巨型生蚝”等不实消息极大地造成了公众恐慌,后续官方辟谣也不能阻止公众的恐慌心理。
3 相关建议
一是推进公众沟通,推动科普常态化。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核科普活动,广泛传播核知识。核科学系统知识进入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课程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核科学素养,将核科普知识纳入各级党校领导干部培训课程。
二是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挥政府主流网站作用,以多种形式发布事实真相, 适时发表政策解读、科学普及文章。发挥权威媒体作用,孤立非主流言论。邀请知名官员、学者出面与网民交流,通过专家权威的理性分析、阐述,澄清虚假不完整信息,引导舆论朝着理性、可控方向发展。组织网络评论队伍,围绕网上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发表正面评论,逐步占据舆论高地。
下一条 —